当前位置首页 > 新闻中心  > 行业动态 返回

2025全球摩托车市场变化:电动化浪潮与新兴势力崛起

来源:www.jycexpo.com  |  发布时间:2025年08月21日


全球两轮车市场正经历深刻变革,传统燃油车与新兴电动车在不同区域市场呈现截然不同的发展轨迹。

一、全球市场动态与区域分化

  • 东南亚燃油车主导:印尼2025年7月摩托车销量达587,048辆,虽同比下降1.98%,但环比大幅增长15.3%,显示出市场韧性。踏板车占据觉对主导地位(>90%),其中本田Vario 125以24.45万印尼盾(约合人民币115元)的定价策略稳居榜首。菲律宾上半年销量达910,923辆,同比增长4.8%,踏板车品类成为增长主力,本田、雅马哈分别以19.2%和12.7%的增速领跑市场

  • 南亚市场复苏:巴基斯坦2025年7月摩托车及三轮车销量激增44.06%,达122,441辆。本田摩托车单月销量突破10万辆(104,276辆),而新推出的本田ICON电动踏板车首月销售303辆,显示电动化试探性起步。

二、电动摩托车革命:越南的爆发与全球格局

越南成为2025年电动两轮车市场最大黑马,上半年电动摩托车销量达20.9万辆,同比飙升99.2%,跃居全球第三大电动摩托车市场,仅次于中国(320万辆)和印度(65.7万辆)。市场呈现鲜明结构性特征:

  • 免驾照车型爆发:发动机功率低于4kW(相当于50cc燃油车)的L1级电动车销量激增112.6%,凭借低价(约2000-3000万越南盾)和免驾照优势,成为学生群体首选

  • 政策驱动转型:河内将于2026年7月起逐步禁售燃油摩托车,胡志明市也计划在2028年前实现网约摩托车全面电动化。这些政策提前释放消费需求,推动市场井喷。

  • 本土品牌崛起:VinFast以55%市场份额主导本土市场,上半年全球销量超10万辆(预估),同比增幅高达473%。相比之下,传统巨头本田、雅马哈仅各推出一款电动车型,销量惨淡。

三、中国制造:技术突围与全球拓展

中国摩托车产业正从“数量扩张”向“技术输出”转型:

  • 电动越野全球化:重庆虬龙有限公司电动越野摩托车年产能达8万台,年产值6.5亿人民币,产品出口近50个国家,成为全球电动越野细分市场的标杆企业。其产品融合工业设计与环境理念,突破欧美高端市场壁垒。

  • 赛事技术反哺制造:KAYO赛车队使用国产K6R赛车,在2025年中国摩托车越野锦标赛(CMX)中包揽MX1组和女子组双冠。该车型配备轻量化车架、高功率发动机及复杂地形悬架系统,在原始森林赛道中击败国际品牌,验证了中国越野摩托的技术实力。

四、南美摩托车市场

1. 巴西:印度品牌扩张挑战日系巨头

  • Bajaj加速本土化布局:2025年8月9日,印度品牌Bajaj在巴西圣卡塔琳娜州若因维利市(Joinville)开设新门店,这是其在巴西的第49家经销商,也是南部地区的第6家门店。新店通过试驾活动、限时优惠和本地化服务(如缩短配件交付周期)吸引消费者,直接挑战本田、雅马哈的统治地位。

  • 竞争策略:Bajaj聚焦高性价比车型(如城市通勤踏板车和轻型越野车),并依托本地经销商网络强化售后响应速度,试图在价格敏感型市场分得份额。

2. 古巴:进口依赖凸显私营经济活力

  • 美国摩托车进口激增:2025年6月,古巴从美国进口摩托车总值达130万美元,同比增幅显著。这些车辆主要流向私营运输从业者(如网约车和物流配送),反映私营经济对个人机动工具的刚性需求

  • 进口结构特点:古巴整体严重依赖进口,2025年上半年私营部门进口额超10亿美元(同比+34%),摩托车作为“生产资料”与食品(22%)、原材料(37%)并列核心品类。


3. 玻利维亚:展会驱动贸易,中国品牌加速渗透

  • 国际展会平台作用:2026年3月将举办第15届玻利维亚汽车摩托车及配件展(圣克鲁斯国际展览中心)。玻利维亚汽车、摩托车及零配件博览会已成功举办了15届,是玻利维亚国内非常具有盛名的专业性强、针对性强的汽车、摩托车及配件展,2025年3月展会规模达 22600 平米,有350家企业参展,观众数量达 35,000 人次,该展会得到了当地汽车、摩托车协会,商会等众多相关机构的支持。

  • 此展会被视为中国企业开拓南美市场的核心渠道,尤其针对中小城市及农村地区的高性价比需求。


4. 乌拉圭:进口依赖显著,数据服务支撑贸易

  • 进口商名录商业化

   2025年乌拉圭摩托车及配件进口商名录已发布,覆盖全国18个地区的采购商、经销商信息。数据涵盖商品编码、物流细节及企业联系方式,按商品编码计价(100元/编码),旨在帮助出口企业精准开拓市场

  • 市场特征

    高度依赖进口,主要需求集中在中低端通勤车型和维修配件,与玻利维亚类似,中国品牌凭借价格优势(较欧美品牌低30%-50%)占据主流。